上禮拜表嫂轉貼了教養專家建議上小學前應該學會的十件事,小外甥只達到一項。
我本身小學畢業已經很多年,算一算,到現在也只學會四項而已。(自己收拾書包,保持書桌整潔,自己洗頭洗澡,可以連續運動四十分鐘以上。)
這幾年的教養專家和教養粉絲頁簡直雨後春筍,我的臉書同溫層又太多媽媽,這樣的文章怎麼滑都陰魂不散。
一直在想,是什麼原因,讓父母如此迫切需要找到育兒的「正確答案」?如果自己的情況和專家給的正解不同,就會產生焦慮感。是不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太習慣師長給的單一解答,太習慣SOP?遺憾的是,孩子出生時並沒有附上國立編譯館編製的教養教科書,
我們缺乏的,從來就不是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寶典,而是對於親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,每對父母也都應該有自己的育兒風格。
教養專家認為上小學前應該會的十件事,尼歐六歲和叉燒四歲時只達成三項,可是,他們在那年學會滑雪,對我來說意義更重大。
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孩子是我的玩伴,我們可以一起上山、下海、一起做好玩的事。第一次打從心裡同時為彼此感到快樂,再也不是「看到你溜滑梯很開心所以我也很開心。」
這段他們剛學會滑雪的影片,我一直放在手機裡捨不得刪除。因為那一刻起,我的母職經驗,從單方面的照顧和給予,轉變成互相支持與陪伴,親子關係更加緊密。對我來說,比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床重要太多了。
媽媽們不要被育兒文綁架好嗎?